2018年5月1日·周二
CCTV6-电影频道
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索亚斌
22:18
首先,说点儿场面话。
五一劳动节快乐!
劳动节,自然是要劳动的。
小编在劳动。你们呢???不劳动的好意思过节吗???
其实今年的“五一档”电影市场,仅仅从影片数量来说,是不怎么强势的。
但仍旧掀起了很多话题。
好像,受到影响最少的一部电影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《幕后玩家》了。
密室逃脱?游戏规则呢?
有人说,《幕后玩家》特别像一个密室逃脱的游戏。
但索亚斌却在《今日影评》中说,这种说法有点…...勉为其难。毕竟这个“游戏”连一套完整的靠谱的游戏规则都没有。
但如果非要说成密室逃脱的话,也应该这样解释:电影给观众设置了一个迷宫,当观众迷失在迷宫中之后,电影却告诉观众,这个迷宫不用走,直接飞出去就行。
影片三阶段关联在哪?
索亚斌把影片大致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个阶段,徐峥被幕后玩家操控,身陷密室;
第二个阶段,徐峥突然逃脱,摆脱幕后玩家的追杀;
第三个阶段,徐峥和妻子被穿上有定时炸弹的背心,被迫服从幕后玩家的要求。
索亚斌在《今日影评》中表示,这三个部分之间,没有特别紧密的时间链条,也没有特别紧密的逻辑链条,整部影片是分散的,支离破碎。
逻辑混乱?毫无代入感?
这部电影的类型是商战+悬疑,照理说应该能带来很强的参与感和代入感。
但为什么,观众没产生被代入感呢?
索亚斌在做客《今日影评》时表示,钟小年的角色设置并不算成功。他通过很多不法手段来聚集财富,成为了一个超级富豪,电影要成功完成钟小年从黑到白的反转过程,难度很大。
但万幸的是,徐峥本人有一种先于人物而在的观众缘。对于钟小年来说,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选择了徐峥来扮演。
剧情不够全靠徐峥硬撑?
好在徐峥近些年来塑造的一系列的人物,无论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,还是稍稍有点成就和地位的中产阶级,都是能够让观众有特别强烈认同感的人物。
比如《人在囧途》中,徐峥饰演的玩具老板李成功,遭遇婚姻危机,在回老家之路上,碰到牛耿,麻烦不断。
《人再囧途之泰囧》中徐峥饰演商人徐朗,为了不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变卖,远赴泰国寻找有决断权的大股东,途遇极品囧人王宝宝......
《港囧》徐峥饰演“上门女婿”徐来,放弃初恋放弃艺术梦想的他很不甘心,拼劲全力想要和初恋再续前缘。
《幕后玩家》的钟小年一出场就是个被黑化的角色。
一直以来,钟小年的每一次选择都毫无例外的损人利己,所有挡住了他发财之路的人,都会被牺牲。
影片的发展,等于逐步给钟小年洗白。
影片试图让观众逐步深入他的内心,理解他的苦衷,再通过他的自我救赎,慢慢地对他有理解和同情,最后会认可他的选择。
但是,这部电影后来就有点走偏了。
从黑到白的洗白的过程,应该是一步一步逐渐递进的,但是在电影当中并不是这样的。所以到最后他愿意为妻子献身的时候,显得特别没有说服力。
特别放送场外话题
说到洗白这件小事,小编不由得想到了几个成功案例。
有的人靠自黑
有的人靠马甲线
A or B还是爱or金钱?
电影中有一个巧妙的情节设置,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内,在压力感、紧张感非常强的氛围里,要求徐峥进行A or B的选择。
“选A还是选B?你如果不选,那么等于两个选项都选。”
钟小年为了逃脱险境,不得不在A or B或者说是爱与金钱的选择题做出两难之选。
刚看电影的时候,索亚斌还在等待,钟小年的某些选择:
什么时候接受这个游戏?什么时候为了利益放弃好友?什么时候为了妻子放弃财富?
但当钟小年突然发现自己对妻子有所眷恋,爱终于战胜了金钱的时候,却显得有那么点突如其来。
《幕后玩家》通过人性在爱与危难中的觉醒着力洗白徐峥的角色,让其通过爱完成自我救赎。
但由于之前一系列的不成功的支离破碎的逻辑,观众很难对钟小年的角色产生认同感。
与此相反,《全民目击》中孙红雷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超级富豪。他不断地替女儿脱罪,甚至不惜使用违法手段,但却获得了观众的理解和同情。而打动观众的,正是父亲对女儿的亲情。
可能在中国观众的接受习惯里面,亲情远远比爱情要更强烈,更可信。
但,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电影,都得有个人类正常逻辑。
不然人怎么看???
一句话总结:我们虽然被电影带入了迷宫,但却没有找到一个靠谱的玩家,享受走出迷宫的过程。